如果通信基站有感情,那么他一定會覺得自己太悲催了,不論怎樣做,結局總是左右不討好。移動信號若是靈魂,那么通信基站就是肉體。沒有肉體,靈魂自然無處安放?,F在人們對于移動通信服務的要求似乎有些高,大家都希望沒有信號盲區(qū),自己能夠暢通無阻地享受通信服務。但同時,人們對通信基站總是很排斥,甚至覺得這是“不祥之物”,輻射大,會損害健康。
現在,除了輻射問題,通信基站又“惹禍”了,在一些人眼中,他成了引來雷擊的禍首。
網事回放
通信基站成“死亡鐵搭”
“山西五寨縣,一中對面的一家院里,建了一座中國聯通的信號塔,導致周邊住戶家的電腦、電視遭到雷擊,居民倍感恐懼,向五寨聯通反映,沒人管,試問:難道等出現人遭雷擊的流血事件,才會重視嗎?”日前,這樣一條“中國聯通的死亡鐵塔”微博被眾人轉發(fā)。
為何稱通信基站是“死亡鐵搭”呢?《IT時報》記者聯系上了博主楊先生,在太原工作的他表示,岳父家住在山西省五寨縣一中對面的一排居民房內,“鄰居院子里就立了這樣一個信號塔?!?/p>
大約在一個月前,有一天打雷,居民看到通信塔尖出現火球,之后,家里的電腦不能使用,正在充電的電動車也被雷擊,共有四戶居民家中的電器受到損壞?!耙郧皼]安裝信號塔時,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楊先生表示。
“我岳父家的電腦主板損壞,上網的‘貓’,還有正在充電的電動車都遭損。修理人員說這是雷擊損壞?!睏钕壬Q,事發(fā)后,居民們向聯通反映了情況,對方正在解決。“我岳母要求拆除基站,其他人要求賠償,這四家人的意見都不統一。我計劃,如果不拆除基站,就讓老人搬家?!?/p>
防雷專家:基站實際上是保護傘通信
基站是雷擊的罪魁禍首?這一說法遭到防雷專家的反對,認為這種說法違背了科學規(guī)律,忽視了事件的本質。
劉壽先是國內著名防雷廠商四川中光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曾任四川省防雷中心副主任,他對記者表示,通信基站在一定范圍內,實際上是充當了防雷保護傘的作用。
人們都知道的防雷常識是,打雷時,千萬別“冒尖”,不能站在高處,停留在山頂或建筑物頂端,也不能站在樹底下,“因為地面上突出的設施,包括樹,都可能將雷引來。”劉壽先說道。
高高聳立的通信基站自然也會引雷,“通信基站會把周圍的雷引過來”。但是因為基站的接地措施非常良好,“通過避雷針,現在叫截閃器,將雷電直接引入地下,周圍其他區(qū)域實際上變得更安全?!?/p>
那么居民家中的電器遭雷擊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呢?劉壽先稱,可能是住宅防雷措施不完善,或者是電源線路上沒有采取措施,雷電感性到電源線路,通過電源線路破壞了電器。
運營商人士:通信基站有嚴格防雷措施
高人俊是某通信運營商無線網絡優(yōu)化中心主任,在他看來,通信基站使得周圍居民家中電器遭到雷擊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
“通信基站的建設是有嚴格要求的,包括在塔基防雷這方面,住建部有專門標準,不是說運營商自己怎樣弄就怎樣弄,基站建成后要經過驗收的”,高人俊對《IT時報》記者表示。
同劉壽先的觀點一致,高人俊認為,通信基站是會引雷,但只會將周圍其他地方的雷引向自身,再引入地下,實際上是對其他區(qū)域起到保護作用。即使是雷擊損害,也是通信基站本身的設備受損。“如果居民家中的電器同基站是有物理連接的,那么電器有可能遭雷擊受損,但誰家里的電器同基站是有物理連接的呢?”高人俊說道。
另一位運營商防雷技術人士徐建強則表示,在進行通信基站建設時,運營商會嚴格按照《移動通信基站防雷與接地設計規(guī)范》(YD5068-98)來進行,“畢竟雷擊對通信基站造成的危險很大,要是防雷措施做不到位,一旦通信基站受損就會造成網絡中斷,用戶投訴增多,運營商的利益也會受到很大損失?!?/p>
記者手記:莫再“談基色變”
目標大,天線多,讓人們對于通信基站或多或少有種畏懼感?!艾F在人們總是將不好的現象都歸咎于通信基站”,運營商對此感覺很無奈頗受傷。
其實,畏懼感更多的來自于對通信基站的不了解。如果多點了解,人們就會發(fā)現,通信基站并不可怕。
比如,在基站輻射這方面,基站天線發(fā)射塔的功率只有廣播電視發(fā)射塔發(fā)射功率的千分之一。而且,和人們的常識相反的是,離基站越遠,手機信號就越弱,這也意味著手機自身要發(fā)出更大的功率,才能聯系上基站,所以電磁輻射量也就越高。試想一下,你撥打電話時手機就貼在耳朵邊上,距離大腦可只有幾厘米的距離!
再比如,通信基站會引來雷擊,造成家中電器受損,這顯然與物理知識并不相符,實際上信號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周圍比信號塔低的建筑免受雷擊。
只有拋開對通信基站的偏見,多些了解,大家才會享受到更舒心的通信服務。
來源:IT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