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在线无码中文_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_久久亚洲精品1区2区_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文物“活”起來,于細微中觸摸歷史脈搏 感悟華夏文明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8-25





  山東大學博物館是高校中首批獲評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它的主打特色是考古成果。上萬件文物絕大多數(shù)都是本校考古專業(yè)的師生親手發(fā)掘和修復的。在他們心目中,哪些是最精彩的展品?跟隨他們的講述,于細微中觸摸歷史脈搏,感悟華夏文明。


  考古是與歷史的對話,考古專業(yè)的高妍同學推薦的是這些出自5000年前,看起來相當簡陋的玉石器,但她從中讀到了那個年代里對美的質樸追求。


  山東大學考古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高妍介紹,我發(fā)掘的第一座墓葬里出土了這個指環(huán),第三座墓葬的墓主人佩戴了項鏈串飾,耳邊各佩戴了一個玉環(huán),從中能夠窺見當時先民生活的一角。大家選了當時能采集到的比較好的石頭,他們就是美石為玉,確實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鄧婉瑩在講解中最喜歡分享一段按圖索驥的考古佳話。這是一幅上世紀五十年代韓連琪教授偶然收藏的清代古畫。


  山東大學博物館學生講解員鄧婉瑩介紹,它是龍山文化時期典型的一種三足陶鬶。這個古畫上的題記提到了“介子城邊老瓦窯”,我校的著名學者劉敦愿教授他們帶了一批人去山東的介子城邊,也就是山東膠縣(今膠州市),結果真的發(fā)現(xiàn)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存在。


  講解員張瑩瑩最感興趣的則是這兩粒7000多年前的種子。它把黃河流域的水稻種植史往前推了約2000年。


  山東大學博物館學生講解員張瑩瑩介紹,有的時候看到這些碳化的種子,會想到先祖?zhèn)兯麄円矔胸S收的喜悅。我們現(xiàn)在在中國能夠品嘗到各種各樣的美食,追根溯源還是我們先祖的智慧和巧手,這是一個讓她很自豪的事情。這么多年之后,我們跟當時的古人品嘗到的可能是同一種米的味道。


  史前的黑陶居然薄如蛋殼、青銅做兵器也能鋒銳逼人……人們在凝望與驚嘆中感知先民的勤勞與智慧。這里的館藏文物以山東地區(qū)的海岱文化為特色,發(fā)掘成果多次入選國內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山東大學考古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申慢慢介紹,這個墓152出土于濟南焦家遺址。這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個三重棺槨,它距今5000年。它意味著在夏之前,這個地區(qū)可能是有王存在的,所以才會有這種格外超出普通的貴族等級的一些形制。


  山東大學考古專業(yè)博士研究生楊菊賢介紹,這是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這些基本都是她親手修復過的。把它從破碎到修復完整,然后再到讓它光鮮亮麗地跟世人說它自己的故事,特別驕傲。


  解密“鎮(zhèn)館之寶”:海岱古韻 源遠流長


  目前,山東大學博物館已在濟南、青島兩個校區(qū)建設了展館,展廳面積超過14000平方米。擁有文物、書畫、錢幣、標本等4萬多件,其中的珍稀藏品自然不少。


  文字在考古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王芬教授要介紹的“鎮(zhèn)館之寶”,都與珍稀的文字符號有關。第一件是這塊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的陶片,上面刻著5行11個具有早期文字特征的字符。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院長、博物館館長王芬介紹,這是在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考古發(fā)掘出土的,距今4200年—4100年之間。釋讀這個文字的意見還不是很統(tǒng)一,但是大家都承認應該是和文字相關的一個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能把這種單字成篇的文字史比甲骨文時期上推了800年。


  第二段文字,就是人們熟悉的甲骨文。它出土于濟南大辛莊遺址,是迄今河南之外出土的唯一商代甲骨文卜辭,標志著當時商朝勢力范圍已經抵達于此。


  進入下一個展區(qū),陳列著各種精美奢華的青銅器,件件都屬精品。它們都出自史書中只有寥寥數(shù)語記載的一個神秘諸侯國——邿國。因為山東大學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才讓它揭開了面紗。


  在這里,王芬教授要特別介紹的,是這件刻有銘文的銅盤。


  王芬介紹,一個姜姓的女子,嫁到了邿國。邿國的公婆家給她做了這么一個盤,希望她能夠健康長壽、子孫興旺,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讓文物“活”起來,文物的價值不僅僅能說明文化、精神,同時它能說明社會發(fā)展的過程。


  在青島校區(qū)展館,王青教授要推薦的是近年來的一批考古新成果。其中,最惹眼的是這套王莽改制時期的青銅權衡,就是官府收糧稱重用的大秤,最大的秤砣有30公斤,光從體量上也完全稱得上重器,而且它也是目前唯一正規(guī)發(fā)掘出土的王莽時期的度量衡。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王青介紹,王莽改制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根據(jù)文獻記載,他有一套理論基礎,對于古典文獻、古代文獻記載,還有當前的社會需要等,對后世的影響特別大。現(xiàn)在用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實物來展示古代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的特色。


  塑大學精神 助文脈傳揚


  高校的博物館有知識資源和學術傳統(tǒng)的堅實支撐,從過去養(yǎng)在深閨到現(xiàn)在面向大眾,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秉承百年傳統(tǒng)的山東大學博物館,如今也在努力拓展成為更為有力的文化載體。


  1901年,山東大學堂創(chuàng)辦伊始,就在辦學章程里明確要設立博物院。之后歷經變遷,仍不斷有所實踐。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些教育和文化名家再次倡導并付諸行動。這是沈從文先生捐贈的一套琺瑯掛件,他還曾連續(xù)寫了10封信建議山大建設文物陳列展室。


  山東大學博物館館員李明倩介紹,當時沈從文先生想要捐贈給山大的文物,這里面有20件錦緞,還有瓷器、玉器、錢幣等,他認為不是只在依賴于這種傳統(tǒng)的課本上的歷史教育,而是做一個實物的教育。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山東大學成立考古系,到1995年博物館正式開館至今,從考古文物拓展到大文化多主題,山大博物館綜合功能日益豐富。


  這是名為“追光”的主題展廳,陳列著著名詩人、校友臧克家先生及親屬捐贈的上千件手稿、書畫、生前用品,還按老人生前囑托用部分藏書專門設立讀書角。


  李明倩介紹,他希望把這批書展示出來,而不要束之高閣。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讀到他自己珍藏的這批藏書,也能進一步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從而也能督促他們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


  暑假里,山東大學博物館里觀眾絡繹不絕,尤其是建筑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的青島校區(qū)新館。文物、古生物、科技考古、文化教育名人等各種主題展持續(xù)升溫。在歷久彌新的知識殿堂里,思想的啟迪、求知的興趣不斷被熏陶被燃起。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